close

本文源自商業週刊http://www.businessweekly.com.tw/webarticle.php?id=45058

 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績效評估表上,羅列了一些KPI,大致可歸類成「貢獻、能力、態度」三種。

其中,一個員工對公司的貢獻、專業能力,容易量化,態度則最不易給分。多數企業給前兩者權重偏高,一來,

與生產力直接相關,二來,可避免過度主觀。


然而,員工的態度,之於他的績效意味著什麼?


我想起一位同事。


在每天的e-mail堆中,他的信總是不會被我略過。「急件」、「給奕伶參考」、「跟奕伶討論」.........,

郵件主旨前,他總是清楚標示事情的輕重緩急、目的。「這該怎麼辦?」絕不會是他丟出的問題。


「此事做法有三,第一種的優點是.........,風險有.........。我建議第幾種,請決定。」

郵件裡,經過完整的沙盤推演,彷彿已開過一場有效率的會議,結論扼要簡潔,協助我在最短時間決策並回覆。


一封郵件,多種寫法。有人只會把問題丟給對方,有人長篇大論浪費收信者時間,最糟者則不知所云。

從中,其實可以看到態度發信者如何看待別人、期待自己,是尊重、當責,或只顧自己?


你可以合理推斷,一個e-mail寫得好的人,總是知道如何協助其他人攻頂得分。有這樣的態度,此人績效必然不差;

若再加上卓越的專業能力,更是組織的將才。


這類型的人,被領導學專家約翰.邁斯威爾(John C.Maxwell)稱為「連結者」,懂得與他人連結,善於整合資源,

對比的個性則是「攀爬者」。兩者不同處:「攀爬者縱向思考連結者橫向思考。攀爬者注重地位,連結者注重關係。

攀爬者重視競爭,連結者重視合作。攀爬者尋求權力,連結者尋求夥伴情誼。攀爬者建立個人形象,連結者建立共識。」


兩者皆無對錯,也無好壞,一個人更可能兼具兩種性格,比例不同罷了。


可惜的是,我們的教育讓很多人只知道當攀爬者,大家競相往上爬,甚至不惜把別人踩在腳下。

但在巨變的大環境,連結者越來越重要,他們可以讓團隊往同一個方向前進,讓成員截長補短


一個優秀的組織、一位卓越的領導人,不只需要有攀爬者的志向,更要有連結者的心胸。

因為,成功,稍縱即逝,關係卻可綿延長久。如此,成功,也才不會曇花一現。


誰,是公司裡的連結者?誰,又是台灣的連結者呢?

 

 

 

管理不是科學,更不是一門專業,管理是一種實踐和歷練,必須透過經驗學習,需要因地制宜!

摘自管理學權威 明茲伯格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Mickey 的頭像
    Mickey

    Mickey0707的部落格

    Mick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